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中的 环环相扣

t专栏文章COLUMN

2019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杨浦滨江岸线。

2019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杨浦滨江岸线。

文、图 / 汪斌

欣稚锋艺术机构创始人
APSMUSEUM 馆长
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

《天外之物》,刘建华,雕塑(不锈钢烤漆、镭射灯),2000cm(H),2019。

公共艺术一直在人类的城市发展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尽管在那些时候,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公共艺术”。它们与某种城市的精神融合在一起,并同时具有景观的装饰性和精神的指引性,加强和巩固了城邦形而上的共同意志。在历史上,它们既可以围绕着神权象征的宗教展开,也可以世俗的律法统治权为扩展,甚至是两者的结合。它的建造以及公共性,体现了一种需要超越时间的象征或纪念,是一种城市意志,而非完全世俗功能性的再现,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古希腊城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反映了我们如何看待世界,以及对时间和地点的反应,甚至我们对自己是谁的认识。随着人类城市的发展,人类的思想史开始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向前演进,变得比过去更加的多元和复杂。哲学与技术的大爆发,也使得艺术本身走向了多样性。特别是 20 世纪之 后,城市的精神逐渐从宗教和权力的意志中走向了多元包容的去中心化时代,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重新诠释着城市今天的精神,艺术的自由开始得到了释放。公共艺术的权力从顶层设计开始下沉,逐渐交还到了艺术家手里,它形成了一个新的委托性和专业监理的领域。我们在当中看到了一种中间态,一种连接艺术家与城市精神的新生载体。

“2019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主题“相遇” 正好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有人会问,如今 20 件矗立在杨浦滨江的公共艺术作品是如何打造完成的? 当代艺术应当如何与上海的城市空间、市民日常生活之间创造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相遇”? 尽管艺术介入公共空间已经成为中国城市改造的一大新的趋势,但正如法国艺术史学家卡特琳·格 鲁在《人群中的公共空间》中所言,这里面的挑战仍然是巨大的。

杨浦滨江上 20 个永久公共艺术作品,从 开始规划、选择点位、到各个作品的安装完成经历了 30 个月,我们承担的是策展、全程监理、执行总控的角色。在其错综复杂的协作网络中,我们达成多方的“相遇”, 并在其中搭建完善的桥梁,包括邀请艺术家、策展人、专家顾问,与艺术家签约、出方案 、设计深化 、工厂制作 、安装到现场 ,甚至协助衔接送审政府、规划局风貌处、学术委员会等的审批文件。

在整个流程中,我们总共签了将近 90 个合同(平均一个点位四五个合同,境外艺术家合同更复杂,需要香港和上海两家律师楼进行编制),而在方案确定和施工方面的复杂性也远超一般人想象。比如刘建 华的《天外之物》,因其高度达20米,必须抗 12 级台风,因此虽然有艺术家的方案深化,但具体的结构设计和计算都要有严格的设计单位来做,并召集最权威的结构专家做结构评审,公共艺术安全第一,不能出一点差池。整个施工严格按照建筑开发进行,艺术作品虽然规模小,但一步都不能缺。

除此之外,永久的公共艺术项目就像一场 “永不闭幕”的展览,每一件作品,我们都需要量身定做每一个独特的运维方案和维保手册。如荷塞 · 德 · 吉马良斯作品《 拱门 : 艺术、旅行与相遇》中的霓虹灯与喷漆单独配备维护指南; 大岩·奥斯卡尔作品《时间之载》中的船体玻璃、土质的温度变化和泥土压力、植物保养的观察维护等等。

《城市的野生》,浅井裕介,2019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布展现场,艺术家邀请居民参与创作。

事实上,通过这样大型的艺术介入城市空间的项目,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作为城市公共管理与艺术家之间的承接商,正在起到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庞大的城市公共艺术项目,其本身大到每一个阶段,小到每一件作品,每一个工作人员和每一 个工作流程,都是环环相扣。在某种程度上,每个公共艺术项目都是一个互动过程,涉及艺术家 、建筑师 、设计专业人员 、社区居民、审批机构、资助机构和施工团队。成为众多公共艺术项目的中间角色和众多关系网中的受力支点,必须与国际公共艺术标准进行接轨,如此才能为城市体量级的公共艺术项目设计出总体规划和执行管理的全程监制机构。

 拱门:艺术、旅行与相遇》,荷塞·德·吉马良斯,装置(不锈钢),2019

 时间之载》,大岩·奥斯卡尔,装置(综合材料),2019

《起重机的对角线》,费利斯·瓦里尼,装置(综合材料),2019

一个有温度和文化的建筑或城市空间,艺术所起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正如 2019 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它正在成为当地人文生活的一部分,当代艺术正以一种新的方式,提升并丰富着城市生活空间的内在精神结构。就全程监制公司而言,要尊重艺术,尊重艺术家,理解艺术家作品的内涵,而不是从商业目的出发。由于感动于艺术作品对环境空间营造的影响和改变,间接促使了欣稚锋艺术机构的成立,从建筑跨界到艺术,去做一点原来没做过的事。正是如此,我们也看到了公共艺术对城市精神的推动作用,正如《 时间之载 》《 起重机的对角线 》,还有 “ 皂梦空间 ” 咖啡馆中川添善行的 《一年 / 一万年》都成为了杨浦滨江的“打卡地”。

推动城市精神的公共艺术,已不再单单是上层设计或艺术家的领域,它已成为一项综合性的事业。作为监制机构,无疑我们能看到在这个现场中每一位角色所正在发生的事情,它们会形成一种交互式的关系推动,而这本身就是当代城市精神的一部分,它包含了: 多元 、自由 、包容与细分工 ,这与古希腊城邦的时代完全不同 。

公共艺术是我们公共历史的一部分,是不断发展的文化和人类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它反映并揭示了我们当下的社会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为我们的城市增添了意义。当艺术家回应我们的时代时,他们将自己的内在眼光反映给外界,并创造了我们的公共经历的编年史。

《一年 / 一万年》,川添善行,肥皂、食盐,2019,上海肥皂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