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湾: 人与自然 的连接

t创刊号专题FIRST ISSUE FEATURE

深圳湾大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深圳湾大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梁浩

高级城市规划师

深圳湾公园景观设计规划负责人

南山后海中心区城市设计负责人

十多年前,深圳湾公园规划设计开始。规划以自然生态环境保育为主、在未来为市民提供滨海生活方式,这样的畅想和初衷奠定了深圳湾在自然生态和公共生活方面的城市价值和角色。在填海与不填海之间找到了平衡,在园与公园之间建立了系统,在人与众人之间形成了共识。整体规划和建设展示了深圳在滨海时代的态度和标准,实现了公共生活的连接和拓展,达成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融。

如今,深圳湾公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去探访和体验,也成为游客们到访深圳的首选必经之地。每年10月到第二年初春,这里还是数以万计鸟类的迁徙之地及赖以生存的重要补给站。在这里,人们可以亲身体会人与城市、自然分享和共生的乐趣。

与此同时,深圳湾公园和与之相联系的城市大公园系统激活了内陆腹地的城市功能。十几年间,后海中心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华侨城欢乐海岸、大沙河公园、中心河公园等环深圳湾地区的重要规划,都因深圳湾公园的建设而直接或间接受益,展示着深圳湾的价值和未来。

历时十余年的设计和建造,长达十余公里的工程海岸变成了游人如织、穿梭不停的滨海长廊,城市边缘变成了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鸟类栖息地和红树林的衍生形成了连接自然、感受自然的绝佳场所。

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规划初衷

深圳湾(又名后海湾)是珠江东岸一个典型的河流出海口,湾区水域面积近100平方公里,岸线约40公里。深圳河、大小沙河等淡水汇入,带给深圳湾河口型的海湾生态环境特征。 作为深港两地共有的海湾之一,历史上的深圳湾曾经拥有过绵长的沙滩、起伏的山丘和丰富的海陆动植物资源。如今,这里依旧孕育着世界级的红树林湿地(加入《拉姆萨尔公约》的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面积15平方公里)以及全国唯一一处在城市腹地、面积最小的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7平方公里)。独特的生境环境使之成为全球候鸟重要的迁徙地和越冬地,黑脸琵鹭等23种全球濒危物种在此栖息。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高速发展,原本蜿蜒曲折的自然岸线,逐渐被快速路和砌筑岸线取代。同时,由于持续的工程状态,虽然深圳湾是离市区最近的海湾,人们对于深圳作为滨海城市的意象还始终停留在东部远郊的大鹏半岛。 2003年底,随着深港西部通道口岸填海工程接近尾声,新的城市滨海边界浮现,深圳湾公园的规划设计也在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深圳市城市管理局、深圳市建筑工务署的牵头下被提上议事日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和美国SWA集团联袂提出的以“连接”和“湾”为主题的方案被采纳,并开始了后续长达十余年的伴随规划历程。

1. 深圳湾是市民观鸟的热门点  摄影:黄京  2/3. 红树林公园的生态鸟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平衡共生

深圳湾公园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湾区的生态系统,在照顾到敏感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兼顾实现深圳市民滨海场所的梦想。深圳湾公园的设计最终将自然系统的需求,包括鸟类、红树林在内的生物圈作为第一位的需求主体,主动调节人类的活动场所分布、控制活动类型,将人们的活动疏解,远离鸟类赖以生存的红树林核心区,来控制和减缓人类活动对于湾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深圳市观鸟协会也一同参与到深圳湾公园整体的格局分布与功能组织的讨论中,最终保留大片自然滩涂岸线,供底栖动植物生长和鸟类觅食,实现人类与鸟类、城市与自然的共生共荣,也固化了深圳的城市边界。 公园的设计过程也有水动力工程师的参与,他们通过建立大尺度的物理水工模型进行模拟人工岸线填筑形态和规模对于湾区水流的影响。在科学结果和综合造价面前,填海面积被大幅收缩,岸线形态也得到调整,更充分地保留、利用和改良了原有岸线。虽然少了规划师梦寐以求的人工场所,但多了对自然的呵护和关爱,可以说收缩的是边界,扩展的却是文明。

深圳湾公园C区观景平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每年秋冬,深圳湾迎来大批候鸟南归  摄影:黄京

深圳湾公园的骑行与跑步步道  摄影:孟祥远

多维广泛连接

在充分呵护生态需求之外,深圳湾还有另一个重要使命,那就是成为一个深圳市民体验滨海生活方式的场所和引以为傲的城市舞台。在公布规划设计方案后,有为期一个月的公众展示,广泛汲取了市民的诉求和心声,并通过不同的角色模拟,了解掌握了市民和游客们对深圳湾公园的期盼和需求。比如,与深圳自行车协会和骑行爱好者座谈,结合他们的使用特点,设计出有快慢两套自行车道系统贯穿海岸。如今,看到络绎不绝的游人在深圳湾穿梭的场景,当年的设计参与者都感到无比欣慰,规划师的设想连同市民们的集体诉求都一一实现。 “连接”不但是深圳湾贯穿始终的设计主题,更是空间设计的具体目标,也是自然、社会、人文之间的理想状态。“连接”成为一种语言,一种对话方式。 从天桥、地道的改善着手,缓解深圳湾地区因快速路形成的物理隔离状态,提高滨海地区的交通可达性、公共活动的渗透连接、延续和修复人们对滨海城市的印象;也促使深圳湾在城市功能和大众感知领域中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变,实现从物理到心理再到社会连接的转化。 当“磨坊百公里” “丈量中国” 等越来越多的公众活动在这里发生时,我们感受到深圳湾公园已经成为深圳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此,深圳湾公园正面意义上作为离市区最近的滨海场所,提供给市民和访客们亲近海湾、接触自然和放松身心的机会,并永久性地呈现在了深圳城市的版图上和人们的生活中。 在深圳湾,自东向西,还可以遇到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里的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纪念园(注解一)、华侨城湿地公园(注解二)、立足于湿地公园的全国首个自然教育学校(注解三),它们与蜿蜒的深圳湾公园互相呼应。这是深圳“千园之城”理想建构中与自然、绿色概念最密切的区域。 从政府主导将规划中的滨海大道北移,保护珍贵的红树林资源开始,再到为保护深圳河口湿地和深圳湾生态环境提出建设深圳湾公园,深圳的成长逻辑始终在不断地修正和进化。城市建设的过程,也是为满足市民需求与愿望而奋斗的一种过程。 十年前以“连接”“边界”“周期”为主题的规划设计到空间现实的实践告一段落,从规划理想到公众体验,作为参与者的我倍感欣慰,希望下一个十年这座城市更加美好。

植物学大会纪念园  摄影:土人景观

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与香港米埔自然护理区隔河相望  摄影:孟祥远

注解一
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纪念园

2017年,国际植物学大会第一次在中国召开,深圳作为主办城市以大会决议的形式发布“深圳宣言”。该宣言将用于指导未来植物科学的发展方向,表达对植物相关的社会、经济等重大问题的关切。为了纪念这个植物科学领域唯一能实现跨学科、多学科、综合交流的大会,深圳在深圳湾修建了总面积约4.5万平方米,包括入口广场、线性看台、圆形平台、暸望塔、观鸟屋、自然观察路径、滨海栈道在内的纪念园区。园区从专业科学和前瞻性角度出发,由纪念园科学指导委员会指导,计划通过长期持续的观察记录,开展百年定位生态科学试验;通过开放多元的参与平台,推动年轻一代的科学启蒙。园区工作运营方式的提出和深入,积极地响应了深圳宣言的精神与内涵,属于科学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1. 滨海栈道  摄影:孟祥远

2. 深圳土壤种子库地图  摄影:孟祥远

3/4. 植物学大会纪念公园及红树林基金会活动  摄影:土人景观

注解二
华侨城湿地公园

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是20世纪90年代深圳湾填海造陆留下的原深圳湾滩涂。2007年,华侨城集团从市政府手中接管华侨城湿地,成为首个受托管理城市湿地的企业。华侨城集团以“保护、修复、提升”为原则,对华侨城湿地进行历时五年的综合治理。在湿地修复中,凝聚了深圳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的足迹。华侨城湿地不仅保留了原海岸线上的哨所岗亭,还保留了原始海岸线的原貌及原生红树林群落,并践行“还自然一个自然的状态”的创新管理理念,以不消杀、非景观园林式的维护生境方式,使鸟类与植被的种类记录均较2007年生态修复前提升超过一倍,目前共记录鸟类175种、植被369种。华侨城湿地原生态的环境,让超过800种动植物在高度发展的国际化都市中找到一个栖息之所,成为深圳湾自然的生物庇护所。华侨城湿地自2012年起实行“预约进入、免费开放”的运营模式,渗透“人文关怀”,感染到访公众,成为集湿地体验、生态保护和科普教育于一体、中国唯一一个地处现代化大都市腹地的滨海红树林湿地。2016 年底,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全国面积最小、深圳市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华侨城湿地与深圳湾水系相通、生物资源共有,是深圳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候鸟迁徙线上的重要中转站之一。

华侨城湿地发现野生豹猫种群活动  ©️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

湿地滩涂吸引大批水鸟聚集  ©️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

1. 观鸟屋

2. 湿地展厅

3. 轻纱绿苇  ©️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

注解三
全国首个自然教育学校

2014年,全国首个自然教育学校在华侨城湿地诞生。秉承“一间教室,一套教材,一支环保志愿教师队伍”的原则,华侨城湿地开始筹办深圳第一家湿地自然学校。丰富的自然资源、历史遗留的哨所岗亭,及增建的生态展厅为自然教育提供了“大自然教室”。湿地自然学校研发了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季节的34套多元化课程,116个活动方案,并常年举办“世界湿地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爱鸟周”等重要环境纪念日活动。依托着湿地的自然资源与环境设施,湿地自然学校通过公益的自然教育课程及专题导览活动,向市民们传授和推广大自然的智慧;通过自然学校的平台,和更多公益组织进行联动,推动社会公众参与湿地保护。

“一鸟一世界”观鸟系列课  ©️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

志愿者带领湿地自然学校的孩子们进行社会实践  ©️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

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与自然亲密接触  ©️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