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双”十六年:

城市介入与诗意化建构

t聚焦FOCUS

首届“深双”未布展的厂房空间。图源:《看不见的城市》

首届“深双”未布展的厂房空间。图源:《看不见的城市》

整理:编辑部
资料来源:1. 张宇星《城市中的展览介入与诗意化建构》;2. 项琳斐《秀场之后——重温“深双”十年》; 3.“深港双城双年展”公众号;4.“深港城市 \ 建筑双城双年展”官网 http://www.szhkbiennale.org.cn/。

2005 年恰逢深圳特区建立 25 周年,作为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特区,深圳经历了 20 多年高速发展 ,经济激增 、人口聚集 ,让世界看到了不可思议的“深圳速度”。面对城市景观的急剧变化,政府的规划管理部门开始思考城市建设的质量问题,并意识到需要一个专业交流和公众互动的平台; 另一方面,深圳在 2004 年提出“文化立市” 的战略,提出建设“设计之都”,要把文化产业培植为深圳的支柱产业。经由孟建民和张宇星提议,深圳市规划局发起,第一届“深圳城市 \ 建筑双年展”就在这样转 型的契机下诞生了。

2007 年,地缘紧邻的香港受邀加入,展览更名为“深港城市 \ 建筑双城双年展”, 借用了艺术和建筑展览通常采用的双年展名称与机制,立足于中国前所未有的快速城市化大背景,聚焦城市与城市化主题,并为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提供了跨文化交流平台。

作为全球目前唯一以“城市 \ 建筑”为名称 、以 “ 城市 ” 为固定主题的双年展 ,“ 深双 ” 至今已展出总计 1800 多件来自全球的优秀作品,举办了 900 多场活动,吸引了约 190 万观众前来参观。“深双”充分利用了城市地点活化、建筑场景再塑、建筑模型、建筑图片 、设计产品 、影像装置 、现场 戏剧 、公共艺术 、城市问题研究 、专家对话 、公众参与等多种形式,展示了深港、中国乃至全球的城市化进程、人居和建筑状态。

对城市的介入与激发

双年展作为一种激活城市发展的介入要素的作用,几乎被每一个双年展举办城市所认知,“深双”也不例外。从一开始“深双” 就制定了长远的“展览介入”战略。

一是以“城市 \ 建筑 \ 城市化”为固定主题。与其他展览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其独有的“城市导向策略”,即集中全球城市建筑、人居环境等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并尝试采用跨界的思维和方式,全方位展示各类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案,如城中村、自发城市、城市过期与再生、公共空间的激活与衰败 、城乡关系与农业 、全球气候与环境等。这一策略所带来的富有启示性的研究、主张与讨论,对深港、中国乃至全球城市和建筑发展方向都具有探索性意义。

二是立足于深圳与香港的“双城共建策略”。由于深圳和香港两个城市地理位置的毗邻性和城市问题的凸显性,自 2007 年开始,深港两个城市采取“同一主题,两地举行”的方式共同举办“城市 \ 建筑双年展”,通过双城互动,深港两地携手策划了多项展览与系列学术活动,动员、组织了两地市民共同参与城市问题的探讨。

三是通过特殊的“展场激活策略”,实现“深双”对城市具体区域和社区的激活。从第一届起,双年展就有意识地设计了一种游牧于城市之中、介入和干预所在地区变化的策略,历届双城双年展的场地选择都表现出对城市特定地区(如空置厂房、市政广场 、公园 、街道等 )的介入 、再利用以及重新定义。

 第三届“深双”(2009)市民中心片区作品:《行走的椅子》(藤本状介 / 日本)。图源:《看不见的城市》

首届“深双”娱乐城,自左至右评出:《羽毛球》《大富翁游戏》《积木》《国际象棋》。图源:《看不见的城市》

创始之初,第一届和第二届双年展分别将主展馆设在华侨城 OCT-LOFT 创意文化园南区和北区的闲置厂房,虽然展览仅持续了三个月,但它的催化作用吸引了创意人群到这里工作、消费和生活,使得整个区域成为设计和创意工作室集中、展览和艺术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成为“深双”催化与激活城市片区的经典案例。

2009 年,第三届双年展的主展场选址市民中心,这也是深圳市政府的所在地。策展人希望通过在这个空间设置公共艺术作品和组织艺术活动,激活这片空旷的市政广场,吸引并推动公众的积极参与,延续和提高公共艺术作品及广场的公共价值。

2011 年,第四届双年展同样选址在市民中心。由 4000 个安全锥搭建铺排的临时艺术装置《万花阵》在广场上展出,该装置既是对“万花阵”这座历史花园致敬,也是对未来的展望。而在市民中心上层广场上设置《超轻村》系列作品,六个建造物用独特和创新的方式回应了建筑持续性及效用性的问题。通过《 超轻村 》装置作品 ,将广场从纪念性空间转换为有潜力的功能性空间。

到 2013 年,第五届双年展场地设在蛇口工业区原广东浮法玻璃厂旧厂房与蛇口客运码头旧仓库,两处通过公交接驳和绿道连接,旨在推动蛇口工业区的闲置厂房转型。其中,由奥雷·伯曼策划的“价值工厂” 项目有目的地把策展当作一次城市更新的手段,把改造废弃的蛇口浮法玻璃厂本身当作展品。这一城市策展的成功,直接影响到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对其另一项目—— 大成面粉厂闲置物业的态度和做法,从原先计划的拆除,到学习“深双”做法,组织建筑师工作坊来实施改造。

2015 年,第六届双年展主展场设立在深圳蛇口原大成面粉厂及 8 号仓库。大成面粉厂成立于 1980 年,是深圳商业开放与进程的标杆与试验田。2010年,随着蛇口的产业升级转型而结束运营。沉寂已久的大成面粉厂是“深双”改造的又一个工业空间,设计上力求保留和还原工业遗址的原貌,将其变成一件浸入式建筑展品。分展场选择了传统建筑——广东特色围屋“西埔世居”,以“共享之屋”为主要概念,着力激活这座位于深圳龙岗中心城的传统民间建筑。

2017 年,主题为“城市共生”的第七届“深双”落脚在南头古城,为这座“历史古城 + 城中村 + 旧厂房”复杂综合体的改造提供了另类的实验契机,这也是世界上首个在城中村举办的双年展。展场分为厂房片区、 古城片区及南门片区三大板块。通过一系列展览空间、艺术作品的介入,为南头古城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不同区域的实践分展场因地制宜,罗湖清水河工业区、盐田大梅沙村 、光明迳口社 区 、龙华上围村 、龙华虔贞学校等地都有独立的主题策展, 部分展场还有系列建筑微改造。

第六届“深双”(2015)主展场大成面粉厂。供图:UABB

第四届“深双”(2011)市民中心展场作品:《超轻村 - 离心村》(Clavel Arquitectos/ 西班牙穆西亚)。图源:《看不见的城市》

2019 年第八届双年展从不同角度探讨城市空间与科技创新之间不断发展的关系。两大主展场选址于深圳福田高铁站和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九个分展场中既有观澜古墟、大鹏所城这样特殊而重要的历史地理节点,也有光明云谷、前海合作区等城市发展最前沿阵地,这些横贯深圳东西的分展场,涵盖了不同功能的建筑空间,不仅数量上突破历史之最,也发挥“桥头堡”功能探索更为多样先锋的城市实践。展场之间的联动,形成了遍布全城的有机交互网络。

“深双”不仅是一次展览,更是行动和介入。历届展览对老区域进行改造,带动区域的复兴、重生或更新,意义已经超越了展览本身,成为城市发展的带动力和激发点。

第八届“深双”(2019)“城市升维”板块 展览现场图。图源:看不见的城市

第二届“深双”(2007)B10 展场作品:《瓦片城市》(苏笑柏)。图源:《看不见的城市》

 第四届“深双”(2011)深圳市民中心装置《万花阵》,约翰·贝内特、古斯塔瓦·博涅维瓦尔蒂;

第四届“深双”(2011)“纸箱城市”项目,市民中心。

“边界”的突破与诗意

2013 年第五届双年展策展人之一奥雷·伯曼在比较威尼斯双年展和深圳双年展时提到,威尼斯作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只能展示世界上已经发生的事情,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其局限。而深圳拥有开放的思想环境和试验精神,是一个属于“行动者”的城市。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深双”挑战固有的游戏规则,去尝试改变世界。正是这样开放且具有试验精神的年轻城市,吸引到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也吸引着这座城市中不同社群的人投身其中,持续为双年展注入新的活力。

“深双”作为一个世界双年展舞台上的新手和相对边缘性的展览,在展览策略上每届选择一个新的场地,当新场地由于双年展获得了某种吸引力和中心性时,双年展立刻又去拓展新的边缘空间。

在展览方式上,“深双”自诞生之初就强调展览的公众性,尝试打破专业与公众的藩篱,希望市民积极参与。这种在城市中游走、嬉戏的形象,也许正契合了双年展天生所具有的精神和诗意气质。

2005 年首届深双以“口号”导览的方式构成专业与公众的对话,将展览内容划分到购物城 、大学城、美食城 、电影城 、娱乐城等九座“城”中,以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意在拉近观众的心理距离。

2011 年第四届“深双”中的“街道”展,借用了保罗·波多盖希策划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街”的概念,邀请 12 位建筑师设计了“街道”的装置和立面,同时请艺术家、音乐家在“街道”上随意穿行表演,与观众融为一体,将展览转变成一种日常生活的空间。

2017 年,第七届双年展的策展团队将“艺术介入城市”作为一大亮点。在南头古城开幕现场,由李凝导演策划的公共戏剧《众生喧哗合唱团》利用城中村的墙体 、窗口 、阳台和屋顶等建筑空间给大家带来了别开生面的演出,周围楼栋的阳台、窗口都布满了观众。随处可见的壁画、舞蹈、行为艺术等方式直接行动介入城市生活,与本地居民发生更多的互动,衍生更有活力和创意 、更开放 、民主的 城市生活系统。

2019 年,第八届双年展关注到了最前沿的科技变化。在“城市交互”的主题之下,“城市之眼”板块由卡洛·拉蒂和华南 - 都灵联合实验室联合策划,从“观看”出发,以“开源策展”汇聚了许多学科的观点并最终呈现,揭示了技术的变化,并促进设计对科技的回应。“城市升维”板块由孟建民及法比奥·卡瓦卢奇团队策展,团队由知名建筑师、艺术家、电影人、作家、博物馆研究员等跨国、跨领域成员构成,以全新而深刻的方式以及多种维度交织之下的视角切入对未来的想象和探讨。是历届以来跨学科范围最广、视野最多样化的一届展览。展场内外皆真正呼应了“城市交互”这一永恒的城市主题,揭示了数字技术为城市生活所带来的众多影响。

第五届“深双”(2013)项目“价值农场”;

第八届“深双”(2019)福田高铁站展场;  第五届“深双”(2013)“熔合:SCD+X 之多地面城市工作坊”。

改造后的南头古城街景。摄影:张超;2. 改造后的十字街广场。供图:UABB;3. 夜幕下的南头古城。供图:行知影像

改造后的南头古城街景。摄影:张超;2. 改造后的十字街广场。供图:UABB;3. 夜幕下的南头古城。供图:行知影像

改造后的南头古城街景。摄影:张超;2. 改造后的十字街广场。供图:UABB;3. 夜幕下的南头古城。供图:行知影像

 

小结

在全球双年展群芳争艳式的时代,年轻的“深双”更专注立足于本土语境,将展览作为催化城市变化的研究、实验和展现工具,通过展览介入城市发展进程,也为这座迅猛发展的城市提供了全球参与、共筑共生的土壤。

从第一届“城市,开门!”到第八届“城市交互”,历届展览的种种探索实践对深港城市都是一笔有待继续开发利用的矿藏资源,对深港城市共荣,对珠三角区域的产业升级,对新城的启发及区域合作发展,以及对未来世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期待“深港城市 \ 建筑双城双年展”持续激发我们在深圳这座日新月异的时代新城中,对城市 、人居 、创新和未来的想象。

DPA 建筑事务所为“城市交互”主题创作的作品《DPA–X- 副中心,建筑体的新物种》。供图:UA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