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艺术中的 遗产和记忆
——都市文化观光的新维度
-
文 / 姜俊
就如同在建筑中我们所知的“毕尔巴鄂效应”(The Bilbao Effect),在和当代艺术相关的讨论中自 1989 年起也存在一种“双年展效应”(The Biennale Effect)。全球各地的当代艺术展以不同的形式,如三年 展、五年展、十年展 ...... 蓬勃发展,作为城市名片的推销,它们对旅游经济的推动已经成为了一种新趋势。一方面它通过艺术作品的在地性打开了城市当场的历史文化遗迹和记忆,使人们获得一种新的观看视角,另一方面它无疑也服务了亲临现场的观光性消费——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之旅。
我将用两个项目的案例展开对德国历史名城明斯特的讨论,它们分别用当代艺术的方式游走于过去、现在、将来之间。明斯特是一个充满中世纪情调的优美小城。今天在全球各地不断开幕的公共艺术展览; 城市和户外公共艺术的联动 ; 艺术游客拿着地图,大街小巷的寻觅艺术作品......这一切源于 1977 年“明斯特雕塑项目”展。
2017 年 6 月 10 日,“明斯特雕塑项目”展再次拉开帷幕。从 1977 年第一届算起,历经 40 年,每十年举办一次,加上 2017 年共计五次。自此这座“迪斯尼”般的古城 ( 中世纪的古街几乎都在二战中被盟军摧毁,现在的“老城”是原封不动的重建 ) 将经历100天全城的配套艺术活动。除了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之外,明斯特也成为了十年一次欧洲夏日公共艺术爱好者的猎场。民众将骑着出租自行车在城市中穿行,在地图和大街上扫荡着 35 组艺术家为这座城市献上的公共艺术饕餮大宴。
和其他的两个欧洲当代艺术展威尼斯双年展和卡塞尔文献展不同,“明斯特雕塑项目” 展的主题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明斯特这座城市的文脉。城市文化、遗产和记忆成为这个展览应该被纳入考虑的背景知识,35 组艺术家被要求事先来到这里驻地,任意在城市中挑选自己中意的地方创作。之后游客们骑着自行车,拿着地图在美丽的古城中穿街走巷地展开“寻宝之旅”。 公共汽车也非常配合地在报站中加上了雕塑项目展的内容,提醒大家每个站附近有哪些作品。每个地点只有一件作品,游客可以细细阅读导览说明,仔细反复地观看并相互交流。
作为古城的明斯特,有一座建筑在历史上特别重要,那就是中世纪传下来的老市政厅,其中的和平大厅今天已经成为了一个旅游盛景。它当初是资政厅兼审判大厅,也是 1648 年《威斯特伐伦条约》中的《明斯特条约》的签署地。它就是那个曾经终结了 30 年战争的地方。1648 年新教和天主教长达 30 年的霸权争夺战以一种和平外交的手段告终,签约方包括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西班牙王国、法兰西王国 、瑞典 、荷兰共和国 、神圣罗马帝国诸侯以及帝国内的自由城市。和平条约由《 明斯特条约》和《奥斯纳布鲁克条约》两部分组成。政治学者一般将该条约的签订视为“民族国家的开始”,因为它大致确定了今天欧洲各国的疆域。这一场所也成为了某种对话空间的象征,代表了宗教之间的宽容成为现实,以及民众权力的崛起。
罗马尼亚艺术家亚历山大·皮里西的行为表演《渗透的场域》就发生在这里。她以往的艺术主要是以行为表演、舞蹈、剧场为主要形式。在她介入性作品中历史文脉、场所的在地性成为对象,如某公共的纪念碑和某权威场所等,她用演绎的方式游戏性地质问和戏娱在其间存在的既定等级秩序和关系范式。因此老市政厅的和平大厅被她选上也毫无意外,其中七位表演者运动着身体,缓慢地在空间中来回。每个表演者念着重要的历史事件,并以今天的时间和所在的地点来定位这些已经逝去的过往,比如以“Here we are”开头,xxx 年之前,距这里 xxx 千米 ......
这些在大厅中穿行的表演者就如同是播报员,或是搜索引擎的化身。其整体表演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 : 第一部分是单方面地播报历史大事件 ; 第二部分存在微微的互动,这些表演者邀请观众参与,提供想搜寻的词条,然后他们就如同 Google 一样开始搜索、播报 ......
作品以舞蹈和剧场的形式出现,人体被演绎为媒体和界面,使得叙述的时空在真实时空中成为了一种“超文本”链接。这个象征性的空间通过七位表演者的历史宣读向外打开,同时也从外部向内渗透,多角度的参照点仿佛被网状链接起来,使得联想得以驰骋。历史在这样的方式中被感性地演绎出来,如同构成了另一种活体拼贴,民族国家的神话和建构被展现,并被质疑。艺术家非常应景地涉及了欧洲当今的困境、文化的隔绝、对话的中断,因此如何再次进入新的交往和多方沟通成为至关重要的时代任务。
每天下午四点开场的表演和之前的观光景点形成了一种有趣的遥相辉映,同样的一段历史,同样的一个空间,四点前和四点后蕴含着两种表述,可以指向过去,也能指向当下和未来,既是缅怀,也是新的创意。
今天作为城市名片的明斯特雕塑项目展也无法脱离城市营销的大趋势,它看似无利益攸关,但也无法成为艺术自治的有效性案例。历史的景观如何与当代艺术结合起来,并创造出新的传奇? 或者使得前现代的神话再次找到一套后现代的叙述和演绎方法,并激活历史和在地场域呢? 我们到底可以向明斯特学习什么呢? 100天 的艺术展使城市幻化为某一个庞大的艺术剧场——一种暂时的城市异托邦效应。
明斯特雕塑项目展自 1977 年开始就是被描述为一种民主的启蒙教育项目,因此在理论上所有项目都应该针对明斯特市民开放,他们应该不分等级地被邀请观看,所以全部的项目 ( 无论是在户内,还是户外 ) 都是免费的。在 2017 年明斯特雕塑项目展中,最符合这一气质和要求的其实应该是日本艺术家田中功起的《如何共同生活。
在 2017 年的欧洲,难民无疑是非常时下的议题,同时伴随着英国的脱欧和各国民粹主义的强势回归,特别是作为老富的欧洲 ,阶级固化问题也尤为严重,不同阶层 、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处于断裂,如何共同生活的确成为了一个大家需要关心的问题。
《如何共同生活》出自于罗兰·巴尔特 1977 年为法兰西学院所开的同名课程记录。田中功起也同样在明斯特开了一个作为艺术项目的市民工作坊,并最后生产了一本工作记录手册。他在报纸上登广告招募自愿参与项目的市民,并从 2016 年 10 月 1 日到 10 月 9 日策划了一场“真人秀”, 并用影像记录和表现了这一过程。在展览现场我们可以通过几个影像装置回顾他们的工作,并还附有一本免费的记录手册。
其中最后参与艺术项目的市民是 Lina、Tasnim、JoAnn、Rolf、Anna、Annette、Stephan 和 Isa,他们被召集到明斯特州博物馆对面的爱吉迪市场,这是一座建于 1979 年的建筑综合体。在此之前它最早从 12 世纪到 18 世纪是一个修道院的所在地,后来 19 世纪又转变成为了军营,无疑它非常符合对于罗兰·巴尔特的响应。 同时它的地下车库曾经又是冷战时期的核爆防空洞,这象征着一种对于灾难未来的预测和警惕。在今天的商业消费气氛下这里也是各种人聚集的地方,所以他们进行的讨论和录制就在这一综合建筑中的多个不同的房间内举行,如空的临街店面、成人学校的教室、健身房,以及地下停车库等。
其中这些参与者们都有着非常不同的文化背景,除了本地的德国人外,很多都来自其它周边国家和地区,他们可以在这个特殊的项目中聚到一起,临时组成一个共同体,共同经历九天特殊的任务。这无疑像 “真人秀”的操作模式,在这样的娱乐化的形式中,日本艺术家田中功起却从灾后共同体中思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经历过福岛事件的日本人们对于灾难记忆犹新。在灾难出现之后,人们会突然摒弃前嫌,进入互相扶助的共同体状态中。但这样的特殊时刻却无法长久保持,当规范性重新回归时,也是暂时共同体解体的时候。这样的情况我们同样可以在一种真人秀中看到,那可能是某种残酷的竞争和对抗,但无论如何也是一种人造的临时共同体,它是所谓的“紧急”状况。
就如同以上所言,今天不只是在欧洲,在全球现代化的社会中人们被多重地分割到不同的群中,被各种不同的分类规定着,如肤色、语言、职业、兴趣爱好......社会的差异化越来越大,我们是否应该建立起某种沟通机制,实现对于他者的理解,建立某种基本的耐心?
这八位参与者也正是被设定在一种虚拟的“灾难”状况下,即一种人造的和外界的隔绝中,同吃同住在一起,并按照战争时期短缺的食谱共同做着饭,每天进行各种对话和活动。他们被要求打开自己的同时探索别人,并通过在试图理解他人的过程中再次挖掘自己,从而实现某种“共同”的生活。
其中有一场访谈被安排在曾经作为防空洞的车库中。所有人围坐在一起,有一串费利克斯·冈萨雷斯 - 托雷斯式的灯泡垂挂下来。其中每次都有两位离开座位去边上的车中,并排而坐 ,互相访谈 ,田中功起坐在后座把控局面,其他人则远程监听。每个人被要求自己设定问题,询问对方的生活,作为明斯特人,还没移民来德国时的生活; 作为在德国出生的土耳其二代在特拉维夫的生活,在德国开车的故事; 作为一个业余雕塑家的书店老板 ...... 田中功起告诉各位,他不会教大家如何提问,如何回答,大家应该不断地在倾听其他人的访谈时发展自己的问题,并在其他访谈中了解你所要问的那个人。文化隔阂、年龄差距、语言障碍都在友善和耐心中被消解 ,每个人都无私地展示着自己的过去、现 在,以及畅想着未来。
空间在田中功起的作品中形成了一种奇异的链接,事件仿佛在重复着。当罗兰·巴尔特讨论着中古教士们的共同体生活时,它折射出了爱吉迪市场的前现代历史——修道院,以及后来的军营、防空洞、商业复合体建筑。人和人之间永远重复着理解和分歧,历史不断地上演着同样的剧目,他们是修道院的苦行僧、军队的士兵、是灾难后的共同体,或者是真人秀的摄制团队,又或是艺术家的项目组 ...... 每个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设置中尝试着各异的共同生活之可能。
在《如何共同生活》工作手册中田中功起说了一个有趣的故事,1946 年到 1952 年,京都的市立博物馆被美国军队占用,一个展览大厅被用作美军士兵的篮球场。同时慕尼黑的也被美军占领,同样的一个大厅也被用作美军篮球场。每个雷同的故事中都有着深刻的情景差异,每一个事件又都是如此独一无二。《如何共同生活》是我在 2017 年明斯特看到最温情的故事。
一个没有故事的产品无法成为爆款,一个没有神话的城市也毫无魅力。在都市更新中文化就是创造那一个个神话的工具。城市的遗产、历史记忆都可以通过当代艺术被挖掘出来,使其再次显形,并充满趣味地构成一个新层面的演绎,吸引着一批新的文化观光客们。后现代的城市不断地在寻觅自己前现代的故事,重新包装、再次形塑,或者无中生有地打造自己无数个新的神话。